近年來選調生報考人數逐年增多,考德上公培為您收集整理2014選調生考試申論熱點之農業干部“棄農”的無奈,以供考生應對2014年將到來的選調生考試學習參考。選調生考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,如何備考選調生考試,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的效果,有什么好的備考資料、好的學習途徑,更多消息請關注 選調生考試網。 受困于農業“非稅”“非政績”的產業特征,部分農業主產區抓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普遍不高,陷入“背著包袱抓農業,抓完農業包袱重”的尷尬,農業干部穩糧“心難安”。如何充分調動農業主產區抓農業的積極性? “農業縣如果發展了10多年還是農業縣,說明領導能力不行” “糧食連年豐收,GDP和財政收入卻不見增長。數據顯不出,領導看不到!边@是半月談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聽到農業干部的普遍“心結”。陜西省華縣副縣長王強國說,該縣4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連給1.4萬名財政供養人員發工資都不夠,而農業每年能產生的稅收占比幾乎可以“忽略不計”。 當地一些基層干部無奈地表示:“依靠上級撥款的單一資金渠道,遠遠不能滿足糧食主產區建設的需要。維持‘吃飯’尚且需要‘化緣’,哪里有錢搞建設?” 在財力捉襟見肘的同時,由于對經濟的拉動效益和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低,在部分傳統農區,農業部門淪為事實上的“二線部門”。在各地“招商引資打頭、資金項目掛帥”的發展思路下,領導對農業不夠重視、施政重點不在農業的現象普遍存在,農業大縣急于甩掉“農帽”的沖動難以遏制。 “雖然是糧食主產省,可現在許多干部是‘談工業大半天、談招商大半天、談拆遷大半天,談農業只需一支煙’,一些地方主要領導的心思根本不在農業上!敝胁磕臣Z食主產省份農業廳負責同志痛心地說。 “農業是無稅產業,地方政府不可能投入太多資金去發展農業!苯魇∫辉O區市農業局局長透露,“各級地方政府沉迷于工業化和城鎮化,這兩項可以產生巨量GDP和稅收,但普遍輕視農業現代化,因為農業既不產生稅收也不出政績,F在有種說法,‘一個農業縣如果10年后還是農業縣,說明領導能力不行,是經濟落后和財政窮困的代名詞!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賀東航表示,當前農業發展存在典型的“中央惠農、地方不顧農”現象,惠農支農成了中央的事。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經濟總量的考核標準,農業大縣無翻身之日,極大地挫傷了干部的積極性,越來越多的三農干部“人心思走”,努力流向工業大縣。 記者了解到,農業的“隱性產業”特征造成一些地方農業干部“被邊緣化”趨勢愈發明顯!稗r業干部吃不開,你看有幾個農業局長被提拔了?干部一旦被調整到農業部門,基本上意味著退出了領導的視野!痹诓稍L時,多位農口干部都對記者吐露了這樣的心聲。 “背著包袱抓農業,抓了農業包袱重” 由于農業較少創造稅收,這些地方普遍產業結構單一、財力緊張、發展速度緩慢,陷入“越抓農業越窮、越窮越無力抓農業”的尷尬,農業扶貧開發中的“馬太效應”愈發明顯!八蟹N糧大縣一定是財政窮縣,這些地方是‘背著包袱抓農業,抓了農業又背包袱’!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說。 記者在中西部多個糧食主產省的田間地頭看到,一些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機井、渠道等仍在使用。當地干部反映,地方愿意改造農田水利設施,但苦于沒有配套資金!澳睦镉绣X配套呀!飲水安全工程需要市里配套四五百萬元,現在都是工程隊墊錢干活!焙幽鲜″ш柨h慶祖鎮西辛莊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說。 “小農水項目、清潔工程、新農村建設、病險水庫治理,20多個項目都要市縣兩級財政配套,資金壓力很大!苯饕晃坏厥胸斦重撠熑苏f,以能繁母豬補貼為例,要求各縣市配套1000多萬元,配套比例為20%,“我們的生豬大量外輸平抑肉價,為國家作貢獻,但本地因為養豬污染了環境,又沒有體現應有價值,也沒有稅收,還要自己補貼,這公平嗎?” 陜西省渭南市財政局副局長辛香娥說,國家發展農業本應是“有多少錢辦多少事”,但普遍存在的配套卻讓糧食主產區陷入發展困境!艾F在是哪里有能力配套,項目就往哪里去。凡是不搞農業的地方都能拿到項目,窮地方反而因為配套不起而拿不到惠農資金,有些項目明明知道很好,但因沒錢也只能擱置下來! 差異化考核“向糧要政績”,“有稅農業”靠轉移支付 部分專家、基層干部表示,應當改變當前“唯GDP”考核體系,探索產區的差異化考核,同時設計“有稅農業”轉移支付制度,改變“中央反哺農業、地方反哺工業和城鎮”的現狀。 第一,對主產區的考核標準應當向提高糧食生產能力、農業綜合發展能力傾斜。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表示,“唯GDP”考核體系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,忽略了各地自然條件、經濟基礎、資源稟賦差別,應當在主產區單獨建立考核體系。除了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外,應以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度為標準建立考核制度,不再將農業大縣和工業大縣進行簡單排名,改變“農業弱勢化、干部邊緣化”現狀。 第二,在健全基層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同時,探索建立獎補資金與農業產能相掛鉤的轉移支付制度,使農業變為“�興安?�”;鶎愚r業部門負責人建議,應當核定農業大縣第一產業的GDP值,按照二、三產業GDP的稅率,計算一產的稅收額度,國家以此為基準,將這一部分“虛擬稅收”作為一般性財政資金轉移支付給農業大縣。地方只有做強做大農業產業產值,才能獲得轉移支付。 第三,完善相關產業配套政策,促進加工、倉儲、物流相結合的農業現代產業發展,延長農業產業鏈。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說,2012年我國農牧漁業總產值為5.2萬億元,農產品加工產值是15萬億元,農產品流通產值超過10萬億元,后兩項之和是前者的數倍,發展前景廣闊。 第四,“有多少錢辦多少事”,逐步減免主產區的項目配套,促使產糧大縣財權與事權相匹配。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林萬龍建議,應對產糧大縣的債務進行分類調查,劃清責任歸屬,逐年核銷其因執行中央糧食政策而積累的銀行債務,營造相對寬松的財政和金融環境。 更多消息請關注 選調生考試題庫>> |